第一章 体系结构
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概述
「计算机网络」概念
- 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些互联的、自治的计算机系统集合。
「计算机网络」组成
- 从组成部分看:计算机网络由硬件、软件、协议构成。
- 从工作方式看:计算机网络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。
- 边缘部分:连接到因特网上的主机。
- 核心部分:大量的网络和连接网络的路由器。
- 从功能组成看: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。
- 通信子网:各种传输介质、通信设备、网络协议构成。
- 资源子网: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和软件的集合。
「计算机网络」功能
- 数据通信
- 资源共享
- 分布式处理
- 提高可靠性
- 负载均衡
「计算机网络」分类
按分布方式分类
- 广域网(WAN):直径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;交换技术;
- 城域网(MAN):几个街区或整个城市;5~50km;
- 局域网(LAN):几十米~几千米;广播技术;
- 个人局域网(PAN):约为10m;
按传输技术分类
- 广播式网络
- 点对点网络
按拓扑结构分类(通信子网)
- 总线型网络:建网容易;高负载通信效率不高;
- 星形网络:便于管理;成本高,中央设备故障敏感;
- 环形网络:所有接口设备连接成一个环,单向传输;令牌环局域网;
- 网状网络:多用在广域网;有规则型和非规则型;可靠性高;控制复杂,线路成本高;
按使用者分类
- 公用网(Public Network)
- 专用网(Private Network)
按交换技术分类
- 电路交换网络:直接传送,时延小;线路利用率低,难以进行差错控制;
- 报文交换网络(存储转发网络):充分利用线路容量,可差错控制;增大资源开销,缓冲时延;
- 分组交换网络(包交换网络):单个分组时整个报文的一部分;缓冲易管理,平均时延小;
按传输介质分类
- 有线网络:双绞线网络、同轴电缆网络;
- 无线网络:蓝牙、微波、无线电;
「计算机网络」性能指标
- 带宽
- 时延(总时延为4者之和)「计算用」
- 时延带宽积
- 发送端第一个比特到达终点时,一共发送了多少比特。
- 往返时延(Round-Trip Time,RTT)
- 发送端发出一个短分组到发送端接受到接收端确认的时间。
- 吞吐量(Throughput)
- 单位时间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。
- 速率(Speed)
- 单位
,或
- 单位
- 信道利用率
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「计算机网络」分层结构
- 网络的体系结构(Architecture):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。
分层的基本规则
- 每层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,解耦。
- 各层界面清晰,易理解,使得少交流。
- 各层功能定义精确。
- 保持下层对上层独立,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。
- 整个分层结构促进标准化工作。
每一层传送的数据单位
- 物理层PDU:比特
- 数据链路层PDU:帧
- 网络层PDU:分组
- 传输层PDU:报文段
各层传输数据时,会把第n+1层的PDU作为第n层的SDU,加上第n层的PCI,变成第n层的PDU,交给第n-1层的SDU发送。
层次结构的含义
- 第n层实体使用第n-1层提供的服务,向第n+1层提供服务。
- 最底层只提供服务,最高层向用户提供服务。
- 上一层通过相邻层的接口向下一层调用服务,不能调用其它层服务。
- 下一层向上一层所提供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透明(不可见)。
- 两台主机通信,对等层在逻辑上有一条直接信道,表现为不经过下层传输信息。
「计算机网络」相关概念
协议
- 协议的构成
- 语法:规定了传输数据的格式;
- 语义:规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;
- 同步:规定了操作的条件、时序关系等。
- 完整的协议:具有线路管理(建立、释放连接)、差错控制、数据转换等功能。
接口
- 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的实体通过服务访问点(Service Access Point,SAP)进行交互。
服务
- 下层对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,是垂直的。
- 上层向下层调用服务时使用的服务原语
- 请求 Request
- 指示 Indication
- 响应 Response
- 证实 Confirmation
注意事项
- 协议是水平的,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(比如两台电脑的数据链路层)。
- 服务是垂直的,只有能被高一层实体看见的功能才叫服务。
协议、接口、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
「计算机网络」服务分类
三种服务
- 面相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
- 可靠服务与不可靠服务
- 有应答服务与无应答服务
第三节 ISO/OSI及TCP/IP参考模型
「参考模型」OSI系统分层
OSI七层模型
高三层统称为资源子网、第三层统称为通信子网;
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
- 传输单位:帧
- 任务: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封装成帧
- 功能:成帧、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,传输管理
- 协议:SDLC、HDLC、PPP、STP、帧中继等
网络层 Network Layer
- 传输单位:数据报
- 任务: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(分组)从源端传到数据端
- 功能:对分组进行路由选择,实现流量控制、拥塞控制、差错控制等
- 协议:IP、IPX、ICMP、IGMP、ARP、RARP、OSPF等
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
- 传输单位:报文段(TCP)或用户数据报(UDP)
- 任务:负责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
- 功能:提供端到端之间可靠的传输、流量控制、差错控制等服务
- 协议:TCP、UDP
会话层 Session Layer
- 功能:允许不同主机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,即建立同步(SYN)
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
- 功能:数据压缩、加密、解密、数据格式转换等
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
- 协议:文件传送 FTP、电子邮件 SMTP、万维网 HTTP等
「参考模型」TCP/IP系统分层
TCP/IP 四层模型
应用层(用户-用户)
- 包含所有协议;虚拟终端协议 Telnet、文件传输协议 FTP、域名解析服务 DNS、电子邮件协议 SMTP、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。
传输层(应用-应用、进程-进程)
- 和OSI传输层类似,使主机对等实体进行对话
- 使用两种协议
- 传输控制协议 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, TCP)
- 面相连接,提供可靠交付
- 传输单位:报文段
- 用户数据报协议 (User Datagram Protocol, UDP)
- 无连接,最大努力交付
- 传输单位:用户数据报
- 传输控制协议 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, TCP)
网际层(主机-主机)
- TCP/IP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,与OSI网络层相似。
- 功能:将分组发往任何网络,独立选择合适路由,不保证分组有序到达,有序交付为高层负责。
「参考模型」TCP/IP与OSI比较
相似之处
- 采用分层体系结构
- 基于独立协议栈概念
- 解决异构网络互联
差异之处
OSI模型 | TCP/IP模型 |
---|---|
精确定义了服务、协议、接口的概念 | 没有明确区分 |
通用性良好,没有协议偏向 | 是对于TCP/IP模型的描述,不适用于非TCP/IP协议栈 |
网络层中划分出一个子层完成IP功能 | 考虑多种异构网互联问题,将IP作为单独重要的层次 |
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相连接通信 传输层仅有面相连接通信 | 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题 网际层只有无连接通信方式 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两种模式 |
「参考模型」五层协议结构
- 综合OSI模型和TCP/IP模型优点
第四节 疑难点
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区别
-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
- 整个系统中的计算机对用户透明;
- 运行程序时,操作系统为用户选择一台最合适的计算机;
- 计算机网络
- 用户必须登录想要运行程序的计算机,按照计算机地址,将程序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计算机中运行;
端到端通信和点到点通信的区别
- 点到点通信:
- 只提供一台机器到另一台机器的通信,不涉及进程和程序。
- 可以理解为一个IP到另一个IP之间的通信。
- 端到端通信:
- 建立在点到点通信的基础上,是由一段段点到点通信信道构成的。
- 是进程的端口到端口之间的通信。